企业文化

格力电器的传奇之路:从荒滩小厂到世界冠军



荒滩上的火种(1985-1991)


球盟会APP

1985年,珠海经济特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在北岭的一片荒地上成立,这便是格力集团的前身。那时的珠海,还是一个边陲小城,工业基础薄弱。两年后,冠雄塑胶厂和海利空调器厂相继成立,但经营惨淡:冠雄亏损超300万元,海利生产的空调甚至因质量问题,铜管断裂过半。

转机出现在1988年。一位叫朱江洪的工程师临危受命,接手冠雄塑胶厂。他扛着试制的塑料外壳,连夜敲开客户家门道歉,用诚意挽回订单;为打开西藏市场,他派车队穿越塌方与暴风雪,用“不赚钱也要做口碑”的魄力,让产品覆盖全国。短短三年,冠雄扭亏为盈,利润达400万元。1991年,冠雄与海利合并,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诞生,一条年产量仅2万台的老旧生产线,开启了格力的“空调梦”。

逆袭之路(1992-2005)

1994年,格力陷入质量危机。朱江洪带领全员停产整改两个月,推出“总经理十二条禁令”,甚至成立行业独有的“筛选分厂”——每一颗螺丝都要经过严格检测。这场“质量革命”让格力空调成为品质的代名词。

与此同时,董明珠的崛起成为另一传奇。1990年,她从业务员起步,用“先款后货”的铁腕整顿渠道欠款;1995年主管销售后,独创“淡季返利”政策,让经销商甘愿“押宝”格力。1996年,格力空调销量登顶全国,并在深交所上市。2001年,董明珠力推“区域性销售公司”模式,将厂商与经销商利益深度绑定,格力连续14年稳坐行业第一宝座。

2005年,格力家用空调销量突破1000万台,成为全球“单打冠军”。同年,巴西生产基地落成,格力迈出国际化第一步。朱江洪与董明珠的“黄金搭档”,让格力从珠海走向世界。

辉煌与隐忧(2006-2025)

2012年,董明珠接任董事长,格力进入“董明珠时代”。她高调宣称“掌握核心科技”,推动格力向多元化进军:从手机到新能源汽车,从芯片到智能装备。然而,手机因开机画面是董明珠头像引发争议,玫瑰空调被吐槽“审美奇特”,多元化屡屡受挫。

格力电器的传奇之路:从荒滩小厂到世界冠军

2020年,董明珠亲自下场直播带货,13场斩获476亿元销售额,却引发经销商抗议——渠道扁平化改革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,河北总代理甚至转投竞争对手。2025年初,70岁的董明珠再次出招:全国“格力专卖店”更名为“董明珠健康家”,试图以个人IP为品牌注入新活力。分析师却忧心忡忡:“过度依赖个人IP,或将加剧结构性风险”。

尾声:未来的挑战

今天的格力,仍是空调领域的霸主,却面临美的、海尔的紧追。2023年,格力营收2039亿元,不及美的的一半;空调业务占比超74%,多元化仍未破局。董明珠的“健康家”能否打开智能家居新赛道?她的个人光环能否继续照亮格力?答案或许藏在朱江洪早年的一句话里:“企业要长盛不衰,靠的是制度,不是个人”。

本文仅限于交流讨论,不构成投资建议,如有错漏,请留言指正